推动创新成果转化,复旦大学出实招丨高校专利转化进行时 “得益于学校的赋权改革,我们的专利‘一种介孔-微孔壳-核结构复合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’才能更好地转化。”日前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表示,这项创新成果是团队在功能介孔材料基础和应用领域研发的结晶。基于该成果,团队的项目《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》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 “这是学校赋权改革的**成功案例,涉及研发创造、商品转化、社会效用等各个环节。”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学校将该专利的使用权赋予发明团队,再由团队将该专利进行作价投资,学校享有团队在目标公司所有收入的30%。目前,该项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公司已经注册完成。 近年来,得益于复旦大学师生和众多科研人员的砥砺探索,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,同样得益于学校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完善的机制及创新举措,许多专利得以快速转移转化,服务于社会。 优化机制 盘活专利 近年来,复旦大学在机构与制度方面进行探索,使得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得以快速转化。复旦大学先后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学技术研究院,建立了从专利质量管理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全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